北魏至隨唐雕刻盛行

東漢末董卓之亂,漢獻帝西遷避難,繪畫作品遭逢厄劫。接著300年的長期戰亂局面,民不聊生。王公貴族、文人雅士寄情繪畫,加上佛教傳入中國,帶來了不同於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刺激(此時期佛畫勃興圖一 圖二。出現了許多畫家,並產生了專門討論繪畫技巧理論的文章及著作。

三國著名畫家

吳國曹不興;善畫佛教人物、龍、虎、馬,傳說有一次為孫權畫屏風,誤滴墨點於素絹上(於是將墨點改畫成蒼蠅),孫權誤以為真,揮手趕之不去。

東晉顧愷之( 348~409 ;字長康小字虎頭,博學而有奇才,詩、書、畫無一不通,被譽為「才絕、畫絕、痴絕」筆法綿密,稱高古遊絲描(春蠶吐絲描)筆跡周密,緊勁連綿,如春蠶吐絲般連綿不絕。代表作:洛神賦(曹植:宛若遊龍,翩若驚鴻)圖三 女史箴圖 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

南北朝畫家:北齊曹仲達;畫法被譽為:曹衣出水。

 

隨代的繪畫

隨代立國雖短,但繪畫上有豐富表現。

隋煬帝雖荒淫奢侈,然頗識藝事,網羅各地畫家聚集宮中,從事繪畫工作。煬帝喜歡蒐集藝術品,許多藝術品在煬帝避亂途中,因船翻覆,致使精品毀滅失散。

隨代繪畫作品分二大類:卷軸※新增(隋代畫家展子千的 :遊春圖 是現存隨代唯一的捲軸畫)圖九 寺壁繪畫。

壁畫興盛之因:隋煬帝好大喜功,興離宮四十餘座,加上當時 寺院道觀林立;大型建築均需以壁畫裝飾。

    比較中國壁畫與西斯汀教堂的壁畫。

臺閣建築早先是人物畫的背景,其後漸漸脫離人物畫,而成為界畫。

 

 

    美術批評的程序:描述、分析、解釋、判斷

一描述1. 題材(國畫、油畫、山水、風景、雕塑…)

        2. 主題(人物、肖像、靜物、日常生活、宗教…)

        3. 線條(筆觸)

        4. 色彩、光線的運用

        5. 購圖形狀及分布(佈局)

       6.  作品完成的時間、地點、作者背景資料

二分析1. 所使用的材料(國畫紙質、布、西畫紙、畫布、銅、石膏、大理石…)

        2. 探討使用的技法(工筆、寫意、寫實、抽象…)

        3. 分析色彩特性(濃淡、調和、對比、寒暖色…)

        4. 肌理效果(斧劈皴、牛毛皴、刮擦、平塗…)

        5. 主題與背景之關係

        6. 作品風格(寫意、抽象)

        7. 所屬派別、時代風格

三解釋:闡述作品中所傳達的氣氛及情感、作品的象徵意義。

四判斷:形式處理是否成功、個人看法。